十余年來,中國交響樂團為觀眾奉獻了多部世界經(jīng)典歌劇,歌劇音樂會儼然成為樂團一年一度的金字招牌。近年來,在相繼推出《茶花女》《圖蘭朵》兩部意大利經(jīng)典歌劇后,今年樂團將目光投向了傳統(tǒng)意大利美聲歌劇的代表作——多尼采蒂的喜歌劇《唐·帕斯夸萊》。
這次的《唐·帕斯夸萊》繼續(xù)由樂團首席指揮李心草執(zhí)棒呈現(xiàn),主要演員則是老朋友、新面孔齊上陣:飾演“帕老爺”——唐·帕斯夸萊的低男中音歌唱家李鰲,飾演娜莉娜的女高音歌唱家李夢石,都是首次在國交的音樂會版歌劇中登臺;飾演埃奈斯托的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潔,和飾演“馬大夫”——馬拉泰斯塔的男中音歌唱家劉嵩虎,則是國交包括音樂會版歌劇在內(nèi)的各類演出舞臺上的常客,而且兩人多年前就曾同臺合作過這部歌劇。劇中的第五名主演——“公證人”,由國交合唱團青年男低音歌唱家、近來在國交《黃河大合唱》中新近擔任朗誦的楊楊出演。
【資料圖】
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國人較為熟悉的歌劇多是正歌劇或大歌劇,而對大多數(shù)喜歌劇接觸有限。比起取材自歷史文化或傳說故事、表達崇高情感、以悲劇實現(xiàn)精神升華的正歌劇,喜歌劇的故事背景大多瞄準世俗生活、家長里短。因此,不同于悲劇天然所帶有的崇高感,喜劇之“喜”在異國他鄉(xiāng)如何理解、如何表達,又該如何接受,從而達到“會心一笑”的境界,反倒是一件更加復雜的事情。特別是在完全脫離了“服化道”的音樂會版演出當中,喜劇效果的自然實現(xiàn)就更是難上加難。
國交這次演出的《唐·帕斯夸萊》,是一部少見的男低音(低男中音)保留劇目,故事圍繞主人公“帕老爺”身上的奇聞逸事展開:這位“帕老爺”家財萬貫,卻一毛不拔,又膝下無子,只有一位侄子埃奈斯托,便想為其指派門當戶對的婚姻。然而,埃奈斯托愛上了貧民寡婦諾麗娜,“帕老爺”心懷不滿,便決定自己結婚,來取消侄子的財產(chǎn)繼承權。為了保住兩位年輕人之間這段真摯的感情,諾麗娜的好友“馬大夫”心生一計。他讓諾麗娜先假扮自己的妹妹與“帕老爺”結婚,再在婚后想方設法刁難“帕老爺”,用分家產(chǎn)和與埃奈斯托結婚為條件來作為要挾,最終達到讓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目的。
需要說明的是,這樣的情節(jié)的確難免在細節(jié)上存在一些倫理或道德方面的“槽點”。但在喜歌劇這種體裁中,我們不必過分糾結情節(jié)的嚴謹性,而是可以將目光和聽覺更多地聚焦于音樂和表演之中。
從劇情的梗概中我們便不難發(fā)現(xiàn),《唐·帕斯夸萊》對“帕老爺”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堪稱一部“大男主”歌劇,需要歌唱家從頭唱到尾,幾乎一刻都無法停歇。更重要的是,喜歌劇之“喜”,在這部作品中也主要通過“帕老爺”體現(xiàn)。這場音樂會上,男低音歌唱家李鰲的表現(xiàn)可謂令人眼前一亮。他不僅聲音技巧成熟,對作品的音樂和臺本高度熟悉,而且在舞臺上的演唱狀態(tài)非常積極而投入,充分地利用了一切自己身上能夠調(diào)動的資源來完成音樂和戲劇表達。
在多年前的一屆音樂比賽上,作為選手參賽的李鰲曾因演唱時豐富的面部表情,而被網(wǎng)友和媒體贈與綽號“表情帝”。自那以后的許多年間,他也許多次因為演唱各種作品時沉浸于劇情和歌詞而受到關注。這次出演《唐·帕斯夸萊》,他的一顰一笑也再次營造出了豐富的戲劇性效果。比如第一幕“馬大夫”在演唱“像天使一樣美麗”,介紹并夸贊自己的“妹妹”諾麗娜時,李鰲便用神態(tài)實時與“馬大夫”互動,展示出對“妹妹”的期待和向往。待到與諾麗娜見面,特別是在一睹其真容時,李鰲更是將“帕老爺”激動到不能自已的情緒,用咬字、神情、動作等等多個維度的細節(jié),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了出來。
不僅如此,音樂會版歌劇沒有“服化道”,李鰲便自己創(chuàng)造機會來盡量呈現(xiàn)劇情中的場景。除了與諾麗娜相見、以及舉辦婚禮時的無實物表演,在第三幕“帕老爺”被諾麗娜“折磨”得苦不堪言、仿佛整個世界都崩塌了時,李鰲將自己的眼鏡摘了下來,似乎是在塑造出憔悴的形象。而在與“馬大夫”謀劃,要去花園中“捉奸”諾麗娜時,唱起那支著名二重唱“讓我們悄悄地去花園”的“帕老爺”,又戴上了眼鏡,像是因為這個點燃了希望的“計劃”而恢復了自信和元氣。這些音樂以外的細節(jié),都讓演唱本身變得更加立體和生動。
既然提到了第三幕的“讓我們悄悄地去花園”二重唱,就不得不稍微駐足多談談這段著名的“歌劇貫口兒”,或者說是歌劇界的“說唱”。劇中,“馬大夫”和諾麗娜的計謀即將收網(wǎng)時,后者刻意在出門時落下了一封別人寫給自己的“情書”,引誘“帕老爺”來報復,“馬大夫”也順勢提出了建議將諾麗娜嫁給埃奈斯托(直到這時帕老爺仍不清楚諾麗娜的真實身份,依舊以為她是與自己侄子門當戶對的馬大夫的妹妹)的建議。因此,這支“讓我們悄悄地去花園”對于“帕老爺”來說是一首“宣言書”,對“馬大夫”來講則有復雜的含義,兩人在演唱時除了“貫口”帶來的聽覺刺激和喜劇效果之外,還有各懷心思的微妙關系蘊藏于其中。
男中音歌唱家劉嵩虎具有學者氣質的形象,以及他所扮演的“馬大夫”的人物特質,也在這支二重唱中迎來了整晚的高光時刻。從某種意義上說,“馬大夫”在這部喜歌劇里,是一名“最壞的好人”,頭腦活躍、心思縝密、為人仗義,站在“帕老爺”的角度上看又會很讓人“一拍大腿”。劉嵩虎演唱時中氣十足,表演中又與李鰲形成了有效的互動,將“馬大夫”形象特點中的多面性刻畫得入木三分。
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潔的角色埃奈斯托,在劇中更像是穿針引線的身份。這個角色對劇情的走向影響有限,卻在音樂上得到了作曲家的特殊偏愛,每一首詠嘆調(diào)都是名段,既是對歌唱家的考驗,更讓優(yōu)秀的飾演者每次亮嗓都能贏得滿堂喝彩。例如第二幕的詠嘆調(diào)“我要尋找一個遙遠的地方”,是情感不順的失意者關于愛的傾訴,深沉而痛苦;再如第三幕的小夜曲“溫柔的四月之夜”則是對心上人的深情告白,美麗而動人。
特別是這首小夜曲,石倚潔回到上臺口里面與幕后的合唱組共同演唱,營造出了特殊的音響效果,甚至比在臺前時更加奇妙——石倚潔的演唱有著很出色的“projection”(投送效果),即使加上“幕后”的這層“濾鏡”,仍然能讓觀眾清晰地聽到他的嗓音和咬字。這也是只有在現(xiàn)場才能感受到的效果,錄制時拾音設備大多會專門安排在演唱者身旁,雖然清晰卻會失去聲學環(huán)境帶來的特殊音響。在這首小夜曲演唱時,樂隊負責伴奏的兩位吉他演奏員也專門坐在了上臺口旁邊,從而與演唱者們緊密的配合。
比起在戲劇性效果和表演上獨占鰲頭的李鰲,石倚潔在演唱之外的動作和神態(tài)并不多,全程基本都更多是處在“音樂會”而非“歌劇”的表演狀態(tài)當中。這既是音樂家的選擇,也與角色自身的特點有關。在其他的演唱段落,石倚潔的聲音技術和色彩也始終保持著上佳的狀態(tài),在干凈的音色與十足的爆發(fā)力之間達到了巧妙平衡。
傳統(tǒng)的美聲(狹義的“Bel Canto”,以羅西尼、貝利尼、多尼采蒂、梅耶貝爾等作曲家為代表)劇目本就是他的長項,埃奈斯托也是最初作為輕型抒情男高音的他在逐漸拓展劇目的過程中的重要角色。因此,這場音樂會也是石倚潔藝術特點的集中展示,將美聲之“美”呈現(xiàn)給了全場觀眾。值得注意的是,埃奈斯托的許多唱段都涉及到與其他角色的互動,石倚潔在與這場音樂會的幾位新老搭檔搭戲的過程中,表現(xiàn)出了很強地適應性,這也不失為這一角色在劇中“穿針引線”的另一維度上的體現(xiàn)。
與其他幾位經(jīng)驗較為豐富的歌唱家相比,青年女高音歌唱家李夢石的表現(xiàn)同樣令人印象深刻。演出中,她完全融入諾麗娜這一角色,包括但不限于調(diào)動自己的聲音以在不同的語境和場景下演唱,以及適當運用肢體和神態(tài)來豐富無實物狀態(tài)下的表演。在與其他角色搭戲時,聲音和臺風也顯得十分從容與自信。
而從另一個角度上看,在有限的排練時間之內(nèi),國交樂隊這次的表現(xiàn)還是值得點贊。歌劇本不是國交的主業(yè),過去演出整部歌劇的機會也并不多;然而,作為一種復雜的綜合藝術形式,歌劇對于樂隊的要求與交響樂不同,實際演出考驗并非僅靠樂譜上技術難度的高低就能完全反映。本場音樂會的管弦樂隊由音樂會首席劉志勇領銜,整體的精神狀態(tài)非常飽滿,聲音質量一直維持在很高的水準之上。特別是弦樂組,在關鍵的節(jié)點基本都進入得非常堅決,為聲樂的發(fā)揮奠定了扎實的音樂基礎。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國交舞臺上經(jīng)常能夠見到年輕面孔擔當關鍵聲部,尤其是木管組,幾乎每場音樂會都能見到不同的現(xiàn)場首席組合,或是在鍛煉隊伍、磨合陣容。這次《唐·帕斯夸萊》的歌劇音樂會上,木管組又是由一個較新的組合坐鎮(zhèn),幾位年輕演奏員的發(fā)揮都很沉穩(wěn),也在日漸表現(xiàn)出聲部之間協(xié)調(diào)融合的良好方向。今年從欣德米特的《交響變形曲》、德彪西的《大海》等硬核曲目,到“國之驕子”專場演出中的協(xié)奏曲,這些年輕演奏員獲得了不少挑大梁的機會,也在逐漸展示出國交年輕一代的音樂風采。
無論從品牌還是藝術的維度上來看,“歌劇音樂會”無疑都是值得長期堅持、發(fā)揚光大的重要演出系列,國交自身也有能力、有號召力將這個系列做深、做強。對于樂隊、合唱團、音樂廳來說,歌劇演出都是難能可貴的鍛煉機會,能夠全方位提升藝術品味和素養(yǎng),以及營運的規(guī)范與能力。更何況,高質量、高水平的歌劇制作和演出,向來都是廣大樂迷的共同期待,也是當下國內(nèi)古典音樂演出市場的稀缺資源。在這一點上,國交確實彰顯出作為國家級樂團的“標桿”風范。
(本文圖片由中國交響樂團提供)